第二十八届京港经济合作研讨会(以下简称“京港研讨会”)于11月12日至13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次会议合作成果丰硕。会上签约项目29个,合同金额约560亿元。合作项目涵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 “香港是一个高效的‘转换器’,加入中国可以增强香港的实力。”中国内地驻香港贸易发展委员会首席代表郑永熙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京港合作的新含义。他表示,京港合作进入“m”深度融合的新阶段,目前已有1.4万家香港企业在京落户。两个基地都在移动g 从传统的“进入”和“退出”转向“合作”。 “通过‘北京基因、香港血统’的模式,两家企业将共同培育新生产力,为国家整体发展作出贡献。”香港内地商业发展局总干事钟永石表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深度融合、共同成果是本次大会的亮点。新京报:在当前国际经贸环境和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您如何看待第28届京港交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钟永熙先生: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下,京港洽谈会的重要使命就是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发展是有把握的、我们国家的发展规划是有把握的、坚持开放是有把握的。京港洽谈会不仅仅是一个合作的平台。京港两地,也是落实“双循环”发展格局等国家宏观战略到业务项目层面的重要桥梁。其主要功能是将“国家需要”与“京港所长”结合起来,最终汇聚到每个企业和个人的具体行动,共同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新京报:您参加过多次京港展销会。这次会议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与往届相比,有哪些新的亮点和变化?钟永熙:最突出的情感是“携手”或“社区”。过去,更多香港企业到北京发展,北京企业通过香港“走进世界”。但今年我们看到的是更紧密融合的趋势。很多北京企业到香港发展,d 然后成为香港公司。香港企业迁往北京,融入北京。据我了解的数据,目前共有1.4万家港资企业落户北京。双方的合作模式不再只是买卖产品,而是“共同制作、共同协作”。他们之间有很多成功的故事,很多北京的技术首次引入香港,形成了“北京基因、香港血统、中国标准”的产品。这是因为北京的技术和香港的管理和标准正在共同创新,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这种深度融合、共同成果是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鼓励香港青年成为北京的“超级伙伴” 新京报:会议多次提到“新的高质量生产力”。您认为香港在科技创新和高科技方面的优势如何?终端服务业能否与中国政府强大的科研资源和产业基础设施相结合,共同培育和发展新的生产能力?钟永熙:创新是发展新生产力的关键。这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是商业模式、服务等多方面的创新。北京与香港的关系非常明确:北京拥有较强的基础科研能力和产业基础,香港则拥有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成熟的专业服务和资本市场优势。我们可以把香港视为高效的“转换器”,与北京共同打造创新平台,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造福世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例如,香港商业发展局正在与中关村和北京市科委合作打造“京港创新平台”,更系统地推动这一转型。未来,以北京为首的京津冀地区和以香港为首的粤港澳大湾区将更加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拓展新领域、新途径,共同培育新产能。新京报: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本届展会将采取哪些新举措、新平台来促进京港青年创新创业和人才交流?您对有兴趣北上发展事业的香港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吗?钟永熙:我们非常重视青年的力量。本届京港洽谈会上,第八届京港青年创业者杯创业大赛决赛也将同时举行。作为京港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展览与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深度融合,为北京、香港及海内外优秀科技创新项目提供展示,激发年轻人的创新活力。我们还积极参与京港青年创业杯等活动,鼓励年轻人参与创新创业,培育开放应用场景,连接年轻人与资本市场。我对有志于北上发展的香港年轻人的建议是,首先去北京,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在各个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的城市的发展。二是寻找合适的对接点,发挥自身优势,与北京合作伙伴开展合作。北京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急需香港青年帮助他们开发和管理国际业务。第三,一旦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就要有耐心“让它扎根”,“不成功绝不放弃”。国家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等领域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将带来爆发式增长。香港青年不仅要成为中国政府的“超级联系人”,更要成为中国政府的“超级伙伴”,与内地伙伴携手合作。我们希望京港合作平台越来越受欢迎。新京报记者:当前,国际上一些舆论对香港营商环境存在质疑。您想通过京港交会向国际社会和内地企业传达什么有关香港机遇的明确信息?钟永辉: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应该利用数据和真实情况来和讲话。请。今年第三季度,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3.8%,出口也强劲增长。日本金融市场持续活跃,IPO融资金额位居全球第一。数百家公司仍在等待上市,其中包括许多内地知名公司。这些具体数据表明,香港经济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同步进步。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催生了许多高科技企业,它们通过香港平台成功“海外扩张”。公司和资本的选择才是最现实的投票。我对依靠祖国强大动力的香港经济充满信心。新京报:展望未来五年,您对京港合作最期待的是什么?具体来说,您希望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郑永熙:希望京港两地的合作基础不断扩大,朋友越来越多。具体来说,第一,在科技合作创新领域,我们愿与中关村、北京市科委制定新的合作协议,签署合作备忘录,重点关注京港科技合作创新平台。第二,在产业和市场互联互通方面,我们将与北京市商务局合作,公布围绕“两区”政策和建设以消费为中心的国际城市的具体行动计划,帮助香港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此外,针对北京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强烈需求,我们将与北京市工商联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更有效地支持北京民营企业走出去。通过香港支持私营企业在海外的扩张。总之,未来五年,希望京港合作更加深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取得更广泛的共同成果,进一步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新京报记者陈琳、总编辑张树静纠正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