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璐)10月24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2025中国蓝天观测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童代表研究团队分享了最新成果报告:《2025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影响评估:关注空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他指出,鉴于PM2.5浓度总体下降,暴露于PM2.5的健康风险正在出现新的特征。虽然其对健康的影响更多地与一些极端污染事件有关,但O3(臭氧)的短期急性风险显着增加,不容忽视。 “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污染物的类型及其浓度,还取决于暴露时间,而暴露时间可分为短期和长期。呃暴露。因此,我们的研究同时评估了短期和长期暴露于PM2.5和O3的健康风险,强调了两种污染物之间的结构差异。朱说:“不一样。” Tong先生解释说,长期接触PM2.5被认为会对健康产生慢性影响。我国PM2.5污染治理是造成全球和区域疾病负担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虽然空气污染的持续综合治理从根本上减少了人群面临的常见慢性健康威胁,但报告中的评估结果和测算显示,在PM2.5浓度整体下降的背景下,rHealth风险结构发生了变化,慢性负担持续下降,但短期急性风险日趋集中。具有典型的季节和城市特征,健康风险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使精准预防和管理成为提高效率的关键,根据上述研究,O3污染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和城市特征,其约90%的健康负担集中在5%左右的极高浓度天数。空气污染风险已降低,报告认为防控预警应重点关注短期暴露的重要性“未来,空气污染精准防控、高浓度日预警和差异化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健康改善的整体效益。”朱童表示,“建立季节性预警机制,推进健康效果导向的评估体系,加强PM2.5和O3的协同监测,将是下一阶段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管理的重点。”编辑:张树静、校对: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