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起诉法草案近日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草案共六章53条,对检察官提起公益诉讼的范围、原则、权限划分、办案程序等作出规定。公益诉讼涉及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利益。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依法代表人民群众对损害公共利益的有关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推动违法组织的法律责任,解决“公共利益谁主张、如何有效保护公共利益”等现实问题。该法为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法律框架检察官和司法保护公共利益的“中国方案”。第一点:明确公益诉讼案件范围。什么是公益诉讼制度?当公共利益受到侵犯,而又没有合适的主体提起诉讼保护所有人的权利时,国家的法律监督机构——检察院就承担起“公共利益的代表”的角色。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于2015年试行,2017年正式实施。办案领域从最初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家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逐步拓展到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生产、财产保护、个人信息、通信网络诈骗对策等。据统计,2015年7月至2025年9月期间,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22.4万多件。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法草案明确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审理公益诉讼案件的范围。在细化现行法律规定的办案各个领域后,增加了国防、保护军事利益等实践上相对成熟的领域,并在底部列出了“法律规定的其他领域”。草案提出,人民检察院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应当坚持客观公正,依法公开,接受监督。坚持保护为主、预防为主,规定“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不得妨碍、更换,不得侵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第二点:鼓励社会公众举报、监督案件处理。建立检察官公益诉讼制度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修改至今,已有20多部法律对公益诉讼作出了规定。制度范围从原来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扩大到“电信网络反欺诈措施”、“建设无障碍环境”等10余大领域。检察官公益诉讼制度的有效性和优势日益显现,实践证明,它在保护国家利益、服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安全保障,促进社会治理。《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法草案》提出,人民检察院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有权听取有关部门和个人的情况,有权收集、调取证据。为了解决办案人员的担忧,该法案还规定了调查、收集证据和提审听证的具体方法。从公众参与的角度来看,该项目明确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对侵犯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给予检察机关领导,依法监督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法案还明确,人民检察院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第3点:优先级注重庭前保护公共利益目的的实现 在公益诉讼实践中,检察机关优先考虑庭前保护公共利益目的的实现。 2015年7月至2025年9月,共向行政机关提出程序建议86.8万余件,答复整改率达98.5%。大部分问题在检方立案前已得到解决。该法案规定,人民检察院经调查后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不履行职权侵犯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向该行政机关提出财政意见。如果行政机关采取全面整改措施,案件将结案。如果公共利益继续受到侵犯,检方将“起诉当事人”据介绍,近年来,中国特色公益诉讼从庭前优先实现公共利益保护目标,到通过“诉讼”确认体现司法价值观引领,有力推动了政府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审理和执行方面,我们还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和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规定了各利害关系方举证责任的分配,明确了执行程序以及公共利益纠纷中的调解、执行和解决制度。新京报记者吴伟主编白爽纠正张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