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已经不能满足汽车公司的需求,许多汽车公司现在想要进入太空。吉利近日宣布,吉利星座已将12颗卫星送入轨道。截至2022年,吉利汽车已连续六次成功发射,共有64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在世界的另一边,特斯拉也在以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的名义通过 SpaceX 的星链计划发射卫星。包括长城汽车、丰田汽车在内的许多汽车公司也正在与各家公司合作发射卫星。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地球延伸到太空。汽车企业耗资巨大的“太空开发竞赛”是业务扩张还是对公司有利的战略安排?这项投资有多大?商业化前景如何?吉利、长城和丰田希望将卫星送入太空轨道。吉利并不孤单。全球众多汽车巨头ld的目标是星星。竞赛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动手”资产导向模式和“签名协作”资产导向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务实”汽车企业是日本的吉利汽车和国外的特斯拉。特斯拉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目前最大的低轨道卫星群。尽管特斯拉汽车公司和 SpaceX 在法律上是独立的实体,但它们都由埃隆·马斯克领导,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中企资本联盟首席经济学家白文曦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在卫星发射方面,吉利和特斯拉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其中,隶属于特斯拉的SpaceX主要提供高速宽带服务。未来可以实现车载影音娱乐以及高级自动驾驶数据的持久实时连接。吉利目前的星座更注重低功耗、广域实习生物联网通信,其核心是保证车辆基础数据的可靠传输。这是根据不同市场阶段和技术决策的差异化选择。此外,大多数车企都选择了资产较少的“签约合作”模式。 2024年4月25日,比亚迪改版U8越野玩家。该车安装的卫星通信终端由比亚迪通信信号与中国电信联合研发,是全球首款实现卫星直连的车辆。 2024年11月11日,利建一号遥五号火箭发射了奥姆智能遥感卫星一号安。该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这是长城汽车首个采用串联发射商用火箭完成的卫星入轨交付项目。这开启了长城汽车与国内民用航天领域合作发展国际航天业务的新模式。 2025年1月,丰田汽车公司总裁丰田章男在全球消费电子展上公开表示,丰田也在考虑建造火箭,因为未来的出行不应该仅限于地球,不应该有一家汽车公司致力于开发太空技术。丰田宣布将向一家开发卫星运载火箭的公司投资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 “合作”汽车企业选择专门从事卫星通信的公司进行合作。该公司主要在一些高端机型上增加卫星电话等功能。白文曦表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启动快、风险低、总投资小,也能让汽车企业快速追上技术潮流,但服务定制化程度较弱。未来智能汽车“填补盲点”?对于汽车企业为什么要造卫星、与卫星公司合作,最直接的答案就是为未来的智能汽车“填补空白”。白文曦举例说,近年来,不少用户开车到偏远山区、沙漠、荒无人烟的公路,发现没有5G网络覆盖,车载系统、娱乐系统、驾驶辅助等都无法使用。如果车主想要寻求帮助怎么办?目前,北斗和GPS主要用于定位,而不是用于通信。如果汽车公司有卫星,车主可以打电话并向汽车后部发送数据。事实上,汽车公司也可以使用公共网络或海洋卫星,但这些卫星是面向全球所有用户的,并没有针对汽车的需求进行深度优化。你不能根据你的具体需求来设计,比如汽车何时需要发送数据、发送多少数据或如何节省能源。存在延迟、数据安全等风险。内部卫星还保证汽车出国时独立传输关键数据的安全,减少对第三方网络的依赖。高投入 毫无疑问,建造和发射卫星是一项非常昂贵的游戏。白文曦分析,低轨通信卫星的造价一般在数千万元。这笔融资包括项目管理、技术协调和其他费用,以及卫星开发费用、发射费用、地面系统建设以及运营和维护费用。如果一家公司计划部署50颗低轨通信卫星,总投资预计将达到数十亿元。白文熙说:“假设研制和发射一颗卫星的平均成本为5000万元,那么50颗卫星的直接成本约为25亿元。”添加据了解,初期建设投资可能达数十万元,用于建设地面站、控制中心、数据处理和分发系统,以支持50颗卫星的运行。卫星的轨道寿命通常为5至7年。在此期间,测控、轨道维护、故障管理、软件升级、地面网络维护升级每年可能需要数亿元的持续投资。综合以上因素,初期投资可能为30亿元至40亿元。包括卫星全生命周期的运行、维护和升级,总投资将达到50亿元以上。不过,卫星商业化的前景也相对乐观。白文曦解释道,简单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把服务卖给其他行业,比如远洋货轮、深林山地建设等。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这将巨大的成本转化为潜在盈利的新业务。但他也表示,从商业赋能的角度来看,卫星网络一旦建成,就提醒人们,商业模式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是如何快速获得足够的付费用户,以稀释巨额的初始投资。 B端(企业端)物联网服务市场需要长期发展,C端(消费端)车载物联网服务市场仍需市场验证,以确定用户是否愿意为“永不掉线”功能支付更多费用。车企之间的“天空之战”才刚刚开始。北京贝壳财经报记者林子编辑岳彩洲吴兴发校对